双赢彩票APP 分类
八十载薪火相传 八桂文脉续辉煌发布日期:2023-03-20 浏览次数:

  1928年在广西梧州创办的广西大学,至今走过80周年。80年薪火相传,广西大学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子,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80年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使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大学走出一条扬长避短、独辟蹊径的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之路。

  高水平的大学,需要有高水平的学科,而学科、科研的发展又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经过80年几代人艰苦奋斗,特别是进入“211工程”建设后,今天的广西大学在科研上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教学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1998年获得了博士授权单位,实现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二是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获得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结构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三是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突破,获得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取得了十大标志性成果:

  碾压混凝土高拱坝研究及应用。其筑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华南、西南水电大坝工程,其中四川招莱河110米高的水库大坝,在经历了汶川“512”大地震后安然无恙,其技术与外单位联合申报后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牛繁殖新技术。采用该技术于2004年获得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至今已获得6头克隆水牛犊,2005年被美国一家战略研究所列为中国值得关注的17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成就之一。该技术还采用XY精子分离繁殖可控性别试管牛,成功繁育出世界首例性别控制试管双犊。

  微生物寄主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因组学。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病原菌全基因组的结构测定,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率最高的植物病原菌的全基因组突变体库;建立了基于低毒病毒与板栗疫病菌相互作用的系统,构建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板栗疫病菌EST库。

  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变分原理及广义变分原理,提出了样条边界元法、样条加权残数法、随机模糊变分原理及其相应的样条函数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为结构分析开拓了新的途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因工程酶法转化木薯淀粉研究。成功利用木薯淀粉制造海藻糖,已实现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工业化生产海藻糖的国家。

  反重力近终形调压成形技术及其应用。利用反重力成形技术,为航空、舰载雷达微波器件、卫星电子仪表结构件等国防工业产品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航空工业和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各1项和2008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合金相图与化合物结构研究。发现了20多个新合金相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有323个合金相的粉末衍射数据被国际衍射数据中心收录。成果获2008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功提取出纯度达96%以上的蔗果低聚糖,产品不仅可供糖尿病人食用,还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低成本、高效能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装备,对制糖、造纸业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能有效回用或达标排放,成果已应用于广西多家造纸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了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化学基础、化工基础、大学物理、计算中心、实训中心等全校共用共享的七大本科教学试验平台。

  学校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示范点项目学校;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学、新闻学、矿物资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林学5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木材学和家畜寄生虫病学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孟勤国教授、黄维义教授分别荣获第二届和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广西大学,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第一个跨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新闻出版总署在中国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人才培养基地。

  这一项项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标志着广西大学科研、教学水平步入了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的新高度。

  80年历经沧桑,80载开拓奋进。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根植于广西,立足广西、服务社会始终是广西大学的办学方向。建校初期,马君武校长就确立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培养建设广西所必需的人才”的办学宗旨。马君武校长为学校亲撰了“勤恳朴诚”的校训,他在亲自作词的广西大学校歌中写道:“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练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这首校歌和“勤恳朴诚”的校训一起奠定了广西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坚实基础,培育出了广西大学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80年来,广西大学共为国家和广西培养输送了近20万各类人才,他们遍布全球和国内的,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有1位党和国家,4位两院院士,16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其中有3位两岸三地农业最高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农复会主任李崇道、香港农牧渔业处处长黄诚达。据不完全统计,担任过副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校友有700多人,现任副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350多人,担任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有1300多人。在广西的机械、电力、水利水电、化工、制糖、矿业、农业、林业、新闻等行业和产业中,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多数是我校毕业生。如广西各级农业技术和管理部门约90%的业务骨干、广西电力系统约60%的工程技术人员、广西制糖企业约70%的生产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仅在广西大型企业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就有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毕业生330多人,其中,担任工程师以上的技术骨干有150人,分别担任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副总设计师和各部总经理和各分厂厂长等领导职务。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广西大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广西大学自觉承担起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时代使命。目前,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石化产业、林浆纸产业、能源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上,学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并已基本完善专业布局,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多层次人才。同时,还拟以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和人才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创建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的新专业。如逐步设置与海洋科学与技术、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商务策划管理、项目策划等相关专业。此外改造已有专业,通过调整或增设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2007年以来,学校分别与钦州、崇左、百色、防城港、北海、南宁、玉林、桂林、柳州、贵港、梧州等11个市开展了科技对接活动,签订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协议,推动学校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科技合作深入发展。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和带生物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优势产业甘蔗育苗、蔗糖生产与深加工等方面展开科技服务,为广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同时,学校还利用广西毗邻东盟的地域优势,广泛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科技和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学校动物繁殖研究所与泰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水牛育种与繁殖的合作研究。广西大学将在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为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开发、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全面合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广西大学由名师创办,曾有多位著名教授在广西大学任教,新时期以来也培养了多位优秀的教授,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留德工学博士,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按照当时国内惯例,大学毕业生必须担任一定年限的助教,才能晋升为讲师。马君武却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到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满,立即予以解聘。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上世纪40年代初,随着桂林逐渐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名城,大批学者名流云集桂林,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李达、王力、薛暮桥、刘仙洲、卢鹤绂、陈焕庸、千家驹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广西大学任教,学校师资盛极一时。同时,大批沦陷区的学生转学入读广西大学,学校规模迅速扩大,这一时期是建国前广西大学发展的鼎盛时期。1949年,桂林解放,广西大学获得了新生,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杨东莼为广西大学校长。1952年,应杨东莼校长的请求,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从此,主席题写的广西大学校名一直使用至今。1953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奉命解散,1958年恢复重建。

  改革开放,为广西大学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从1978年开始,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1999年,广西大学“211工程”正式获得原国家计委的立项;2004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优秀等级。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以来,实施了273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1997年,《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0 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学校还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2006年12月,广西大学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共同组建素攀孔子学院,开展对泰汉语的教学;2007年9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绿树婆娑荫黉宇,荷香飘溢上楼台。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07.19公顷,现有校舍建筑总面积120.26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学校还建设了功能齐全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计算机网南宁主节点;建成了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校院两级教学实验室(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4个能力。

  美丽的校园,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分区合理,人文底蕴厚重,四季鸟语花香,今日的广西大学已成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首批绿色大学。

  “站在新起点,推动新跨越,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在广西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党委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3个突破”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上取得质的突破,新增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15项,在今后的教学评估中力创优秀;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博士点翻一番,获得国家级研究基地;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科研经费达到2亿元,获国家级奖励1至3项。为此,学校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实施学科建设核心战略,全面提升学科水平;三是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

  在80周年校庆前夕,经过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反复讨论研究,学校决定将“勤恳朴诚,厚学致新”作为广西大学的校训。广西大学全体师生决心秉承既体现了学校80年办学历史积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底蕴及优良办学传统,又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新时期的新实践和新探索的校训理念,向着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目标努力奋进!

官方微信关闭